穩中求變展新象 兼收並蓄納四方
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6期 裘錦秋中學(元朗) 梅志文校長 新校長對談梅志文在今年到近 50 年歷史的裘錦秋中學(元朗)擔任新校長。梅志文校長如何能在一間擁有優良傳統文化的中學,又可善用過往他在不同類型學校任教累積的經驗,更結合個人在資訊科技範疇、STEM 教育上的專業知識,既能承傳學校的中國文化,又可推動與時並進的科技教育呢?特此到天水圍走訪梅志文校長,聽他現身說法談抱負和新展望。
Iris:「之前在舊校時,梅校長一直主力協助學校發展資訊科技、STEM教育。現在轉任裘錦秋中學(元朗)新校長,學校以往較着重學業成績,但創新科技亦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。如何在校內啟動新發展,並平衡同事的不同意見?」
梅志文校長:
鼓勵教師放膽嘗試 引發學生學習動機
作為理工科出身的教師,擁有專業的工程學背景,也具有資深數理教學經驗,過去曾就 STEAM 教育舉辦多個大型學習活動,這些寶貴經驗成為我帶領學校推動STEAM 教育的養分。我希望能建立學生的資訊素養,令他們透過互動學習與沉浸式學習環境,有效地學習編程、人工智能等概念。我尤其重視學習過程一環,深信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有着直接關係。我在過往致力於協助教育界推動 STEM、IT 等多元發展,將知識實踐,在前線累積了寶貴的實戰經驗。
來到新校,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秀是學校的優良傳統,而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,教學團隊亦奠定堅實的基礎。其實推動 STEM 和發展學業非但沒有衝突,兩者更能彼此互通,跨學科探究更能發揮學生多元潛能。我鼓勵教師們放膽嘗試,發揮自己的專長,運用創意到課堂上,以不同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。當學生有興趣學習,即使是較為艱深的知識也能「記入腦」,教與學成效皆能獲得很大的提升。因此,學校將進一步引入創科創新學習元素及藝術科技,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環境,藉以提升學習的內在動機,從中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及創科探究能力,達致終生學習的果效。
以上方針激發了跨學科教學的應用,教學團隊以不同的方式投入教學,展示出高度的教學熱誠。以地理科為例,本校於地理室設有 3D Cave、沙箱等,除了教授經緯度、等高線等知識,更與中文科合作,讓學生將作文帶入地理室,利用地理室的多元器材,將書本上的文言文一些抽象的意景,具體地呈現眼前,將知識活化,兩者融會貫通。這些措施鼓勵了每一個科組彼此分享創意,把本科的元素放入其他學科,增加協作效益。學生成績獲得增長,對教師而言亦是一種肯定、鼓舞。
Iris:「你曾在不同類型的學校任職,如何將以往的經驗應用於校長這個崗位上?」
梅志文校長:
靈活調配教學資源 發揮團隊個人所長
最初我在任教小學時,校長對老師、老師對學生的指示相對直接。然而,此舉在中學教學上未必完全適用,畢竟中學講求專科專教,教育工作者必須學懂溝通技巧,才能不斷改良教學效能。我亦在直資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一段長時間,了解到直資學校於資源運用及調配上相對具彈性,而在課程的調適上亦相當自由,對於英語運用的比例亦較多,有時更會於同一科目中同時運用中、英教學,協助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。在修訂語言政策──特別是有關升初中、高中的銜接上,變化會較津校更為靈活。
我將以上多元經驗帶到新校,檢討現有的科目、組合是否能靈活調配,平均、多元地開設新科目。同時,我亦考慮到應用學習課程的重要性,希望能讓部分有能力、有興趣的學生能對應專長,例如有些同學在參與的過程中,發掘自己原來對機械深感興趣,這給予了一個探索的機會,讓學生更了解自我。透過應用學習課程,豐富學習經歷,有助同學及早作好生涯規劃。以往於不同類型學校任教,面對的狀況都很不一樣,憑着這些經驗,現在無論是在課程構思、組成專業團隊上,皆有很大幫助。
這幾年來,我亦一直協助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作教師培訓。澳門教育工作者在吸收我分享的教育經驗後,會立即試行,遇到問題亦會即刻解決,這種渴求進步的心值得香港的教育同工學習。我希望能夠把這種精神帶入校園,並透過不同的交流,與教師共同成長,達致教學相長。我認為,在校長崗位上,需要靠着細心的觀察,了解同事的長、短處,作出有效率的編排,讓他們發揮所長。作為學校管理層,老師最堅實的後盾,必須信任團隊的專業及經驗,並了解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,才能展開有效且具針對性的教育工作。
Iris:「近年教育局投放不少資源在學校上,QEF、商界,甚至辦學團體也有豐富的資源,如何好好運用於教學上?另一方面,有資源代表需要投入人力,新校長如何從中取捨?」
梅志文校長:
加強跨校合作 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
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,學校一直參加不同的先導計劃。我認為,活動不應以數量為前提作考慮,而應首重質素,挑選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規劃未來發展的計劃,繼而投放資源,支援學生發展。最近,學校參與了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的國際性評估計劃,為學生評估他們的STEM 素養。計劃透過收集學生的大數據,有助教學團隊作出針對性的策略,如改善對 AI 方面的教學方案,協助學生拔尖補底等。我們更連結了另外兩間裘錦秋中學,從中四基準測試的成績中,由題目深淺、對錯等大數據製作模型分析,通過學生的掌握程度,判斷哪類題型需要深化操練,從而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。
除了運用於創科教育上的獨有心得,帶領教學團隊制定適當的教學策略,協助學生擴闊視野外,我明白人力資源並非無限,如果教師因兼顧校外計劃而耗盡精力,將減低團隊士氣,對教與學的工作並無裨益。因此,我特別聘請同事跟進相關行政工作,如統籌一系列 STEM項目,務求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與壓力,盡量讓團隊專注於教學工作,為學生帶來最大的學習成果。
我深信,只要信任同事的專業,彼此之間互相尊重,給予更多機會讓他們承擔和成長,屆時整個教學團隊定必成為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。此外,我亦會與傳統專業學會、大學等加強合作,協助教學團隊選取外間適切的資源,將有用的資源帶進學校,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,幫助學生以最直接有效益的方法得到學習成果,繼而步上自己的康莊大道。